(写于2020年6月23日)
网传任正非75岁生日时,孟晚舟写了一封信。对于这封信,有一位网友评价为“赵体字,写的不错”,我觉得实属妄加评论,因此持反对意见。
孟晚舟的这封信,内容感人,字迹整洁,当我第一眼看到时,感到有点震撼,因为她的字体可读性很强,端庄大气,从容自若,与网上有关对她的为人处世,性格气质的描述,乃至个人对她外貌形象的感觉,都有一定的吻合,如果硬要照搬“书如其人”来形容,倒是不算牵强。

之所以感到有点震撼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对她这样风格的字体,我之前曾经碰见过,是我的一个初中学生写的,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什么高古笔法,巧妙结构,而只是停留在可读可识层面上的文字书写上,但这种外形方正,稳定大方,实用性极强,与众不同的书体,真的给人很难忘的印象。

我这个学生这样的书写,虽然还存在某种笔画或结构的不规范,但硬笔字作为中学生实用书写的字体,他的这种风格,在作业或试卷上应用时,它的可识读性肯定会得到评卷老师的高度认可。出于这样的思考,我把这个学生的作品编入了《中小学书法好课程作品集》。

我是书法教育工作者,面对的是中学生层面,教学中强调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。在硬笔方面无论学生还是家长更注重于实用。因此,对孟晚舟的书信,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实用性真的超好。

你看她的字,阅读起来很轻松,不会让你停顿去猜测其中的哪个一个给你模糊,认不出来。字的笔画,用力平均,没有什么提按,从头到尾,墨色清晰,结实厚重,除了她自己的习惯或有意为之之外,没有哪笔因为赶着书写而丢失。
字的结构,几乎保持在一个方块之中,向四周撑满,汉字的外形特性充分地展现出来。
整篇章法饱满,字距、行距均匀,简直像电脑文档的排版那样,实用格式完美得当,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,能做出这样的布局,很多人是做不到的。

孟晚舟的书信字迹,完全是写自己的理解。你看她的笔画,基本上是直线,横竖横竖加斜线,很少用曲线,哪怕是加快书写,转折处也不太用圆转的方式。在实用的角度看,孟晚舟的字这样的用笔,让字形架势立了起来,汉字就是汉字;但在艺术的角度看,这种做法就显得比较生硬刻板,这一点与元代赵孟頫的婉转流美,完全不一样。
再从结构上看,孟晚舟的字布白均匀,充满四角,属于馆阁体式,在实用方面体现了很高的辩识度,但是缺少赵孟頫字形拥有的疏密对比和身段上轻盈的一面。

按网友评论为赵体,我想,或许孟晚舟曾经学过赵孟頫,但从她的字迹里还是看不到其中有什么承传关系。如果真的有点血脉相连,依我看,也只是因为都是写汉字,都基于实用的目的,在千百年没有明显的笔顺书写区别中,各自不自觉地流露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笔形、笔势属性,那还不能叫承传。犹如你在炒菜时,无意多放了几个辣椒,就把这道菜说成是湖南菜吧?
书法这种简单、武断的拉血缘关系的评论,我见过不少,我不敢说评论者是否属于肤浅,但这样的评论我不赞同。不知其他书友的意见如何?